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育 > 综合

站在新起跑线上的北京马拉松,提供了哪些信号

2025-11-05 20:22:06
来源:懒熊体育

清晨,朝阳洒在长安街上,天安门广场的起跑声唤醒了北京的深秋。约3.2万名跑者从天安门东侧的起点出发,沿着熟悉的路线穿越天安门、长安街、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国家体育场等城市地标。

11月2日,从天安门到鸟巢——这条象征北京的42.195公里赛道,再次成为中国跑圈的年度焦点。

这是北京马拉松举办的第45个年头,也是中国田径协会10月3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马拉松赛事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新规》)后的首场重量级赛事。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马拉松之一,也是国内备受关注的金标赛事,北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担任着国内路跑赛事先行者的角色。在全国马拉松赛事纷纷进入新标准的背景下,今年的北马则更受瞩目。



增加2000参赛名额的连锁反应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24年北京马拉松的报名人数超过1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今年虽未公布具体数据,但在各大城市马拉松赛事报名人数普遍攀升且中国跑步人数与日俱增的趋势下,北马的热度想必也只增不减。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这场被誉为“国马”的赛事中,今年北马扩容了2000个参赛名额,让本就是中国全程马拉松参赛人数最多的比赛再次实现规模升级。



这2000个名额,看似数字不大,却意味着起点集结、赛道补给、终点疏散等环节的压力同步上升。

据官方数据显示,赛事服务团队已相应做出扩充,今年北马招募了6870名志愿者,其中包括220名专业的“首都文明引导员”。根据2024年数据,柏林马拉松有约6500名志愿者服务于近5.8万名参赛者,志愿者与跑者的配比约为1:9。

此外,为提升选手参赛体验,组委会在竞赛组织保障方面进行了更多对应升级。例如,完赛领物通道由15条增加至20条,取衣区增加15000平,帐篷由150顶增加至162顶;终点区域流线同步延长,拱门至完赛物品发放区距离增至170米,扩充运动员疏散面积,使人员疏散更为顺畅有序。

3.2万人的赛事还是带来了不小的人流压力,对现场动线和秩序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在存衣区的U型线路中出现了部分拥挤堵塞,尤其起跑前的高峰时段,选手们在狭窄通道中排队等待存包,导致现场前行效率受一定影响。赛事在医疗保障方面也进一步强化。

赛事共配置医疗观察员610名、AED救援人员74名、医师跑者100名,设置固定医疗站26个、随跑救护车8辆,并在终点新增200平方米医疗服务中心。而根据官方手册中提到的“组委会起点及终点设立固定医疗站,赛事沿途自5公里起,至32.5公里(含),每隔2.5公里设置固定医疗站。自34公里(含)起,每隔1公里设置固定医疗站。”这与世界田联的国际通用原则相符。



另外,起终点及赛道沿途的移动卫生间数量的增设也是今年北马在服务方面提供的一个明显升级。

今年北马共增设412个移动卫生间,总数达到1449个,卫生间与跑者的比例优化至1:22。一位近期连续参加了三场赛事的跑者告诉懒熊体育,“最近明显感觉到赛道上移动卫生间的数量多了不少。”

这样的改变并非偶然。过去几年,个别马拉松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一度引发热议,也成为公众对路跑赛事管理的争议焦点之一。就在北马开赛前两天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新规》,其中明确提出“强化赛事环境卫生管理”,除了做好卫生管理外,还提到要加大动态清运与巡查力度,确保赛事结束后赛道及周边环境实现“人过场净”。

赛道要让大众更舒适,也继续拥抱世界和竞技水平提升

赛道方面,自2010年起北马确立了天安门至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经典路线,这一全程穿越城市中轴线的赛道,也被跑者称作“最具仪式感的起终点组合”。虽然这一路线早已成为北马的标识,但此前一直被跑者称为“曲别针”的终点段路线,即35公里后多次折返的痛苦区间在今年迎来了较大改进。组委会在邀请专业跑者实测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赛道丈量与规划,将原有的3个折返点缩减为1个,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手在体能临界点的心理与节奏压力。

而此前参加过3次北马的选手孙先生在赛后向我们表示:“这次赛道体验比以往要好很多,尤其最后减少了折返点,跑起来顺畅了不少。”

此外,中段18至24公里路段由原本的狭窄道路调整至北四环辅路,整体宽度和路况显著改善;新增经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外围路段,使赛道串联起更多北京地标,城市景观更具层次感与观赏性。

能否保障参赛选手发挥出最好的竞技水平,是衡量一场赛事组织与运营水平的关键指标。

本届北马的竞争格局延续了高水准。虽受全运会备战影响,多位国内顶尖选手缺席,但朝鲜选手韩日龙与我国云南队选手杨春龙的对决依然成为焦点。韩日龙此前多次征战中国赛场,包括嘉兴马拉松亚洲锦标赛、无锡马拉松、杭州亚运会等赛事,并多次与何杰、杨绍辉等国内顶尖选手同场竞技,因此本次与杨春龙的较量也备受关注。



最终,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选手哈耶尔以2小时08分10秒的成绩夺得男子冠军;韩日龙以2小时09分47秒位列第三。中国选手李大林以2小时11分26秒刷新个人PB,收获国内男子第一;杨春龙、杨章兴分列国内第二、第三。

女子组方面,埃塞俄比亚选手根纳赫以2小时26分07秒夺冠,肯尼亚选手基博尔和埃塞俄比亚的达迪索分列亚季军。国内女子竞争同样激烈,“大众一姐”黄雪梅在最后阶段实现反超,以2小时31分28秒成绩夺得国内女子第一名;周霞在终点冲刺阶段超过丁常琴,分获二三名。

大众选手同样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根据官方数据,2025年北京马拉松共有12622人刷新个人最好成绩(PB)。同时,本届北马还创造了国内马拉松赛事“破三”人数的新纪录——共有4700余名跑者跑进3小时,不仅打破了此前2024年无锡马拉松的3423人的记录,也在全球范围内跃升至第二位,仅次于西班牙瓦伦西亚马拉松的5281人。

今年北马共设置 S/A/B/C/D/E/F 7个分区,其中S区为专业精英选手区,大众选手则根据个人PB成绩划分为6个区域。此外,今年北马在原有9个配速段的基础上,新增了2小时45分、2小时55分、3小时20分和4小时15分四个时间段,整体配置更细化、更贴合不同层级跑者的需求。虽然外界一度猜测,新增的这些配速段大多集中在快速区间,这种设置是为了帮助更多跑者“破3”,但有工作人员对懒熊体育表示,北马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赛事,其实并不特别追求破3人数,更多还是从服务跑者的需求出发。

资深跑者咚咚对懒熊体育表示:“这两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整体水平提高了,以前跑进3小时30分已经算是大神了,现在2小时40分、2小时35分的都不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北京马拉松,同天举行的杭州马拉松也由外籍选手包揽前三。这一结果实际上也回应了此前流传已久的“外籍选手参赛受限”的传言。事实上,在刚刚出台的《新规》中,也并没有关于外籍选手参赛的限制条款,这或许也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马拉松仍在拥抱世界、拥抱竞技水平的提升,专业化和开放性并行不悖。

“我们的北马”

今年北京马拉松的主题是“我们的北马”。而“我们”所涵盖的,不仅是3.2万名参赛者,还包括沿途数千名志愿者、默默领跑的配速员、赛道外的跑步爱好者,以及赛事的品牌与合作伙伴,也正是这些不同角色,共同构成了这场城市盛事的完整拼图。

小羊是第三次跑北马,但与以往单纯参赛不同,这次她担任了3小时45分的官方配速员。按照要求,她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系统训练,每周至少三次跑步训练,包括混氧跑、间歇跑、长距离跑以及一次力量训练,目的是在比赛中保持稳定节奏,带领更多跑者顺利完赛。

小羊的个人PB是3小时20分,远快于她所承担的配速段。她表示:“对很多热爱跑步的人来说,不是每场比赛都要追求PB。如果能带领更多人实现PB,也是一种成就。之前在重庆和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马拉松,我都是4小时配速段,带着很多人破4。冲线后他们回来和我击掌拥抱,那种大家一起的开心,比个人PB更开心。”

在北京工作的律师张喆,今年虽然没有中签北京马拉松,但依旧没有“缺席”。他负责搭建和管理了两个北马跑友群,总人数超过500人,“因为我外地有朋友中签的,包括贵州、江苏的也有朋友要过来,所以我说拉个群,大家交流一下。”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为马拉松建群了。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参赛,他都会建立一个跑者交流群,没有商业变现,也不为引流,仅仅是为了给跑者们搭建一个彼此交流、互相鼓励的平台,“看到大家在群里讨论报名信息,聊训练节奏,还有人问伤痛恢复、酒店机票这些问题,觉得很有意义。”

来自塞尔维亚的Jelena在北京生活了四年,今年是她第一次参加北京马拉松。她告诉我们,自己平时是一名越野跑者,这也是她第一次正式参加公路马拉松。“我非常激动能抽中这次北马名额,因为我知道能获得名额并不容易。过去我主要跑山地赛事,这次北京马拉松是一次全新的体验。”Jelena笑着说。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参加北京马拉松时,她说:“北京对我来说就像家一样,我想要留下一段特别的记忆,而北马是最好的机会。”

Jelena所提及的参赛名额,也就是“抽签率低”一直是广大马拉松赛事所被诟病的问题。在刚发布的《新规》中同样首次明确提出:“赛事组委会应健全抽签与名额分配制度,加大大众名额供给,各赛事大众选手参赛名额原则上不低于赛事总参赛规模的90%。”这一数字的强调也意味着大众将拥有更多参赛机会。

首次向公众全面开放的北马博览会

北京马拉松不仅是一个让跑者心之向往的赛事,对于品牌来说也同样如此。今年懒熊体育在两天的马拉松博览会的走访过程中,听到商户最多的回答是“效果超出预期”。

这与本次北马博览会首次全面向公众开放密切相关。除了3.2万名参赛者,普通观众也可以预约参展,因此带来了更高的人流量与更丰富的体验场景。

今年北马博览会也扩大了社会参展区,吸引了众多品牌主动参与。品牌方参与北京马拉松以及博览会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三点。其一,自然是借助“国马”赛事的影响力,强化品牌曝光与社会认知,完成一次高质量的品牌背书;其二,是通过赛事契机回馈核心用户,开展会员活动、互动体验等,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其三,则是将博览会作为线下触达的重要渠道,用以测试产品、收集反馈,进一步优化市场策略。

阿迪达斯是长期深耕的代表。作为北京马拉松的顶级合作伙伴,阿迪已携手北马走过16年,在博览会上品牌也展出了自2010年至2025年的历年北马官方参赛服。今年赛事周,品牌通过chasing 100装备展示,北马限定装备即刻拥有、动态跑姿测试等活动,为跑者打造赛道外的多维体验。



“我们希望让每一位运动爱好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装备,有更好的体验”,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产品部高级经理Fun Sun向懒熊体育表示,“我们不是只想要提供一双多好看,或者是说多有性价比的一双鞋,我们希望让所有消费者,所有的运动爱好者能够体验到最尖端、最领先的科技。”

现场的康比特华北区销售负责人单童则告诉懒熊体育:“我们会根据不同赛事设计不同的产品组合,比如北马期间推出99元全马补给包,并针对不同成绩段制定配方,通过这样的方式测试市场反馈。”在他看来,赛事现场是最真实的消费场景,能让品牌直接理解跑者的真实需求。

数字化体验的加入也让品牌的参与方式更加多元。今年北马官方指定电信服务商中国移动,通过AI识别与5G技术为跑者生成专属完赛视频。系统通过号码簿与人脸识别匹配素材,并使用智能剪辑自动生成视频,跑者赛后即可在小程序中查看并下载。同时,“AR奖牌秀”功能也让跑者能以互动形式呈现个人成绩和数据。

“全球通逐马计划”这个赛季已经走过了9站马拉松赛事,其现场负责人徐廷辉从社群角度看待这种跑步市场的变化:“跑步已经不只是竞技,更是一种情绪表达。我们做逐马计划,就是要和跑者的情绪建立连接。早餐跑、直播、打卡分享会这些形式都是为了让品牌与用户之间建立真实的互动关系。”

而对于刚刚落地的《新规》,徐廷辉向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根据中国田协披露,2024年全国参加路跑赛事的总规模达704.86万人次,其中认证赛事规模471.56万人次,但真正跑完全程马拉松的人数只有34.5万人,另外,中国跑步用户超过3.8个亿,但多数跑者仍停留在5公里或10公里级别。那现在马拉松、健康跑、亲子跑分开,其实是有利于构建一个阶梯式的跑步生态。”

同时,他表示越来越多品牌希望打造自有跑步IP赛事,未来赛事主体多元化,对于赛事运营公司和品牌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机会。

尾声

北京马拉松一直是中国马拉松发展的引领者,也见证了城市马拉松从无到有、从精英到大众的发展全过程。

自1981年创办以来,北京国际马拉松成为国内首个经国际田联批准、由中国田协主办的城市马拉松赛事。1989年,赛事首次设立女子马拉松项目;1998年起,面向大众开放报名,并陆续增设半程马拉松、10公里和迷你马拉松等项目,逐步走向“万人参与”的全民赛事形态。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动全民健身热潮,北京马拉松也在赛事组织、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上不断成熟。此后,赛事相继获得国际田联金标和中国田协金牌认证,成为国内首个“双金赛事”。2010年,北京国际马拉松更名为“北京马拉松”,正式与国际接轨。2014年引入“抽签”机制,2015年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程度,成为国内首个仅设全程项目的马拉松赛事。

北京马拉松的发展轨迹,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马拉松市场演进的缩影。2014年,全国马拉松赛事仅有51场;伴随41号文件出台,审批制度放开,赛事数量迅速攀升,2019年全国共举办1828场路跑赛事,进入爆发期。但疫情左右的三年成为一道分水岭,赛事数量经历了波动式回落,行业也逐步进入规范与洗牌阶段。随着一系列赛事安全事故、运营乱象被曝出,期间相关部门也先后发布了多项赛事指导文件。

而10月31日,《关于进一步规范马拉松赛事相关工作的通知》的出台将成为中国马拉松行业的一个新的历史拐点。

作为一直走在行业节奏最前端的北京马拉松,依旧是一面值得参照的镜子,让人从中一窥马拉松接下来要奔往的方向。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资讯
最新录像
最新集锦
热词推荐